科研成果 首页 > 科研成果

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1-06-24

(焦世新整理、吴心伯审校)
  2009年11月22日,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首届学术研讨会“奥巴马访华后的中美关系”在上海社联大楼举行,吴心伯所长主持开幕式并致辞,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教授讲话,社联秘书长生健红宣读了市委宣传部潘世伟副部长的贺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院长、同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夏立平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潘锐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吴心伯教授等做了专题发言,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建明院长、华东政法大学周洪钧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等作了评论发言,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浦东干部学院的学者和专家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分别从政治、安全和经济等角度谈了奥巴马访华后的中美关系。杨洁勉首先就中美政治关系做了发言。他认为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对我有三个有利的方面:第一,将双方对中美关系的定位进一步深化,并通过文字的方式明确表述出来。虽然此次联合声明不能称作中美之间的第四个文件,但其中的五点声明则充分体现了我方的关切,对中国是有利的。与1997年的中美联合声明2600多个字的篇幅相比,这次联合声明有6000多个字,内容更丰富。关于伙伴关系的表示,美方提出应对全球问题的合作,中方则坚持积极的、全面的、合作的(PCC)的提法,最后文件中将双方的伙伴关系提升至“建立二十一世纪积极全面合作的中美关系”。第二,在涉及我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的立场有所进步。关于台湾问题,美国表示欢迎两岸发展除经济利益以外的、其它领域的关系,欢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关系。关于西藏和新疆问题,文件中没有做出直接表述,而是用中美双方彼此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的形式表述。这次声明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将美方在双方会谈中内部做出的让步用联合声明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表述。第三,在朝核、伊核问题上,美方强调多边和双边的双轨模式,而中方则强调双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强调共同责任,淡化有区别的原则,而我则采取既积极推动哥本哈根的进程,又避免中美共治的做法。
  关于奥巴马访华后中美政治关系的展望,可分为两个时间坐标,一是奥巴马的任期之内,可能是3年,也可能是7年;另一个则是以中美关系前三十年为坐标,对今后三十年做出展望。杨洁勉院长对未来中美政治关系做出了四点展望。第一,中美之间的国际政治格局观和国际秩序观将更加均衡和全面。美国还是力图建立以它为主的多元伙伴关系,相对提升中国的地位。第二,中美关系中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更加突出。中美能否合作应对这些重大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对国际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美之间互动的主要议题包括:大国关系、国际体系的建构、气候变化问题、能源合作问题、核裁军问题。第三,中美政治关系中传统问题被淡化,非传统问题上升。中美关系中的民主、人权、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但是非传统因素上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传统因素。美国的希拉里和佩洛西一开始都很强调人权,但现在她们开始避免人权问题,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其实也涉及到国家的发展权利,涉及到国家发展的制高点。中美双方都比较重视气候变化制度、规则的制定。第四,中美未来的交流机制-从首脑互访到各种各样的对话机制-可以使得中美双方暂时搁置、有效管理和化解矛盾。
  中美政治关系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但奥巴马执政第一年的时间内,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都还处在过渡期,双方都还有容忍度和宽容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还值得我们关注。杨洁勉院长认为,未来中美政治关系面临四个挑战。第一,要充分估计到中美之间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作用。对于美国来说,发展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时,需要得到国内的支持,但这两者很难平衡。美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疑虑可能会随着中国模式吸引力的增加而成倍放大。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美国可能会利用涉台、涉藏、涉疆等问题加强对中国的分化、弱化。对中国来说,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会导致国内强硬势力的抬头,例如“愤青”的增加,这将会对中国的外交决策造成影响。我们要想在对美关系上做出在10年和20年前那样的妥协就更加困难了。第二,充分估计到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美国对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感到比较舒服,但是,如果两岸开始结束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时,美国就会开始感到担心了。第三,充分估计到中美两国在构建全球层面的经济制度上面临的政治因素的作用。两国之间在国际体系建设、国家利益、发展模式和国家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政治分歧。过去两国是在原则和理论上交手,现在两国开始在实践上交手。在国际多极化日益成为现实的今天,国际体系的建设日益成为事实,中美之间将更多碰撞。第四,充分估计到中美政治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现在的世界上形成了四种力量超越了三个世界的划分,超越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这四种力量就是守势集团、得势集团、失势集团和弱势集团,这些集团之间的分化组合构成了影响中美关系的第三方因素。中美关系种最复杂的是周边问题,比如美国重返东南亚,也对中美关系政治关系构成了影响。总之,中美关系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起点上,中美政治关系也站在新起点上。
  夏立平对中美安全关系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他认为,中美安全关系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次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有关安全问题的阐述也占了很大的部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从紧密程度上分为三个层次,美日军事同盟是最紧密的一层,为了牵制中国,美国把印度也拉了进来,中国从紧密程度上只是处于第三个层次上。中美关系可以分为忍让、交换、对等三个阶段。以前中国对美的霸权政策许多情况下都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这次奥巴马访华是中美关系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中美之间开始进行利益交换。总体上看,美国在对华关系上通常采用接触与防范的两面下注的政策,小布什政府时期如此,奥巴马政府也是如此,不过奥巴马政府合作的一面明显多一些。
  关于中美安全关系,夏立平教授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第一,两国军事交流。奥巴马强调中美军事关系的稳定,在他访华之前,军委副主席徐才厚访美已经获得了成功,中美军事交流已经恢复到去年12月布什政府向台湾出售武器之前的水平。中美的核战略对话能否开始是我们观察中美军事关系的一个指标。在中国核力量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国是非常关切并急于摸中国的底。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可以缓一些。已经有学者提出,将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与中国的核现代化挂钩,这可能成为中美两军交流中的重要方面。第二,全球性的核军控。明年美国将主持召开全球核安全峰会,美国十分关心中国的态度。明年也是核不扩散条约(NPT)评估大会,如果评估大会失败也就意味着NPT的死亡。但现在看,美国参院不可能在NPT之前批准全面核禁试条约。美国虽然提出了无核世界的主张,但实际上是说得多,做的少。美俄可能12月份达成核裁军协议,将双方的核武器各自削减到1675枚。美俄达成协议后,是否会敦促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核裁军,达成多边的核裁军协议,不得而知。朝核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美朝双边将会在12月份进行对话,美国实际上是在摸朝鲜的底,朝鲜方面也放出风声,要求美国撤出半岛。朝鲜不可能弃核,它竭力要像巴基斯坦和印度那样获得核地位。朝鲜弃核,美朝签署和平协议并建交,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关于伊朗核问题,奥巴马政府要求中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但中国与伊朗签署非常大额的石油协议,中国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利益向伊朗施加压力。第三,反对恐怖主义。美国现在已经深陷阿富汗了,我们一方面要支持美国的反恐,另一方面军队介入阿富汗问题上还是要十分谨慎。反海盗问题可以作为中美之间合作的一个内容。前不久中国商船在索马里近海被海盗劫持表明,海盗问题对我们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美国前不久也遭遇了船员被海盗劫持的事件,但是美国反海盗非常有经验,美国的解救措施也非常有效,他们的特种部队队员两枪就解决了问题,而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海盗把我们的船员劫走。
  潘锐对中美经贸关系做出了分析和评判。他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经济关系有哪些特点?第二,奥巴马访华之后,中美经贸关系存在着哪些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潘锐认为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经济关系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并在向均衡和对称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扩展到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依赖正在从中国对美依赖大于美国对中依赖的不对称向对称的方向发展。以前,中国在资金、技术和市场都对美国非常依赖,但现在美国也开始在资金上对中国依赖了。第二,中美之间的贸易和经济磨擦不断地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来,不排除未来可能激化的可能。今年,美国总统第一次使用了中美在中国入世谈判中所达成的特保条款,对中国的轮胎进行了反倾销的起诉。未来,随着美国在2011年以后逐渐退出经济刺激方案,中美之间的贸易磨擦可能更加激化。第三,中美双方的经贸合作已经从双边层面和地区层面扩大到全球层面,并且合作与挑战共存。地区层面上看,美国主张APEC合作机制,倡议建立横跨亚太地区的机制。中国主张10+3合作框架。在全球层面,奥巴马政府在国际货币改革问题上已经以欧洲的让步为代价增加了中国的投票权,但未来国际货币机制的改革如何进行还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投票权已经增加到了6%,如果再进一步改革,中美冲突就有可能表现出来。
  关于第二个问题,潘锐谈了五个方面。第一,中美的经济结构问题。前不久的匹兹堡G20峰会,奥巴马提出的全球经济可持续平衡发展或者全球再平衡实际上主要针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美国主要有三个意图:摆脱金融危机策源地形象、重新夺回话语权、对中国以及其他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国家进行敲打,这三个意图的主要针对矛头都是中国。对中美双边的经济结构来说,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增加消费减少出口的问题,以及美国增加出口减少消费的问题。第二,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问题。从轮胎特保案到现在,美国已经提出了十多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形成很大挑战,由于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所以这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构成了压力。对于美国来说,它的预算赤字已经很大了,失业率也已经突破了10%,这是近20年没有过的。近来,美国的经济虽然已经开始复苏和增长,但这种增长是没有就业的增长。美国频频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也是国内压力的结果,它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进口,增加出口,摆脱无就业的增长局面,从这一点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在明后年可能不可避免,甚至激化。前不久,中美在杭州召开的商贸联委会会议也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美国代表团刚刚返回美国,就推出了新的反倾销案。最近,中国国内对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很期待,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非市场经济地位正是美国对华进行反倾销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利用新加坡的市场做对比来确定商品的价格,对中国提出反倾销。按照中美双边的协议,中国要等入世15年以后才能获得这种地位,如果当前我们表现得很急迫,这就更加不可能。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满足国内的就业、平衡贸易,以及经济平衡增长的需要。第三,人民币汇率问题。这次奥巴马访华,美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没有对中国施加大的压力,主要在于美国当前还需要中国购买美国的国债,美国经济的复苏迫切地需要中国的资金。另外,美国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也可以通过关税上的手段,直接减少中国的进口,它不需要用汇率手段。比如,美国财政部每年都要公布两个关于中国是否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报告,这也是牵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第四,中国美元资产安全问题。中国拥有巨大的美元储备,当前的弱势美元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复苏,但不利于中国的美元资产。如果今后两年美国继续维持目前的弱势美元的货币政策,这将对中国构成很大的压力。第五,中美双边贸易投资保护协定。这次中美联合声明已经提出,要推动这个协议的达成,但目前还有两个问题难以突破:一是主权财富基金,也就是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如何在美国获得好的地位;二是美国资本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国民待遇问题。美国要求进入后立即享受国民待遇,而这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
  吴心伯对中美关系的总体特征做了总结。他认为奥巴马访华之后的中美关系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重要性。自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以来,中美关系在两国的外交议程和国际政治中就具有重要的分量。但是由于国际和两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对两国关系重要性的体认并不完全一致。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将对美关系视做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而在美方看来,对华关系只是美国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奥巴马政府第一个提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早在2007年,希拉里·克林顿就在《外交事务》杂志上阐述其外交理念的文章中提出这一观点。奥巴马总统今年。奥巴马政府官员给这一定位的注脚是,中美两国的合作未必一定能够解决得了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但如果中美两国不合作,这些问题肯定解决不了。奥巴马年初上台伊始就定下了年内访华的目标,此次亚洲之行又以在中国逗留的时间最长,中国已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与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些都印证了其对中美关系重要性的判断。当然,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来自美国执政者的主观认识,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力量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将超越奥巴马政府的任期,将对未来的美国外交议程产生长远的影响。二是建设性。基辛格今年年初在北京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讨会的发言中指出,过去的30年,中美关系一直是世界发展中重要的稳定性力量,未来30年,它将成为一种创造性力量,重塑世界格局。基辛格的这番言论是对中美关系未来价值的准确定位。中美合作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问题和挑战,维持和改良现有的国际体系,创建新的国际机制,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等等,这就是两国关系的建设性。近年来关于“G2”(中美两国集团)的提法不一定符合当今世界力量结构的现实,也不符合全球治理中多边合作的精神,但它确实凸现了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两国合作对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的决定性意义。三是对等性。由于国力的悬殊和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在后冷战时代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中美互动是不对等的,这主要表现在美国主导了双边关系议程的设置,中方只能被动地做出反应,形象地说,就是美方决定谈什么,中方考虑怎么谈。然而,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和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越来越对称,中国在双边交往中的议程设置能力大大增强。以这次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为例,在一共议题领域中,中方提出的占了一半。当然,中美在国力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美互动要实现完全对等在目前还不现实,但重要的是中方的互动态势在不断增强,越来越有能力维护我核心国家利益。四是全球性。中美关系无论是从议程还是影响看,都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在后冷战时代的一段时期里,中美议程主要关注的是两国间的合作与分歧,涉及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比较有限,美国主要把中国视做地区性力量。近年来美国决策者频频表示要与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如今的中美议程不仅涵盖了双边的议题,也包括了大量的国际性和全球性议题。这次发表的联合声明,关于国际和全球问题的就占了。作为一份对双边关系有重要指导价值的文件,它对两国在双边领域之外的合作的表述既是两国关系国际性的体现,又对未来两国互动具有指向性意义。此外,中美关系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其不断扩大的影响上。中美之间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双边关系的走向越来越多地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直接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五是稳定性。冷战结束后,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的两届政府上台伊始都给中美关系带来了较大的波动。然而奥巴马政府突破了这一怪圈。奥巴马执政后,两国关系开局良好,发展总体顺利。尽管从南海的“无暇”号事件到“轮胎特保案”,中美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但大局稳定。究其原因,既是因为中美利益交融越来越深,合作面越来越广,稳定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由于两国都从过去吸取了教训,危机处理的能力在提高,此外,近年来建立的双边和多边的制度化手段也为两国间问题的处理提供了适当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消失,而更多地意味着管理双边关系的能力的增强。
  专题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还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周建明就中美关系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学者应该跳出西方理论和思维模式的框架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包括中美关系的研究。他谈到,中美关系也好,台湾问题也好,大的艰难关口已经过去了。随着中国实力上升,中国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增强,中国的能力和经验也比过去大大丰富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中美关系已经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了。从现在到2050年之前,中国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时期,国际结构和国际秩序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个客观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最缺乏的是中国学派的思想和理论。目前,中国的学术界所使用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都是从西方来的,我们只能按照西方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和中国自身。但是,现在的客观现实表明,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中国,西方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也不能很好的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迁,这对中国学派的概念和理论提出了客观需求。比如,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这是西方任何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的,赵汀阳提出了天下体系理论,这也是西方概念无法阐述和解释的。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各个学科在改革开放后都大量引进了西方的话语和理论,高校教学中所使用的学科知识也基本上是西方的,如今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时才发现,我们缺少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我们对中美关系的研究也到了需要重新审视西方理论的时候了,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一套体系。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局限,冷战结束后这个局限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理论,首先就是以要重新研究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实践的局限所在,批评和审视美国的文化和理论。
  学者们认为,奥巴马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在近期也会有一些后续发展。比如,中美关系将会更加机制化。首脑外交、战略与经济对话、外长对话,以及各种各样的对话交流机制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中美双方在国际秩序的建设方面也将会展开合作与互动,比如,20国集团如何运作,要不要设立秘书处等问题也是中美之间需要处理的问题。学者们也意识到了中国国内的变化可能会对中美关系造成影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内青年网民对政治、外交的参与增加,从而对外交构成了民意的压力。也有学者强调,对于当前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美国还会坚守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仍会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学者们的讨论还涉及到了台湾问题、中美民间交流问题、美台关系问题等。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是隶属上海社联的一个实体研究机构,享受上海市政府全额财政拨款,它的成立对上海学术界关于美国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闭
会员登录
关闭
欢迎加入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网站会员(带 *为必填项)
真实姓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从事职业
*所在地区
*就职/就读单位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关闭
忘记密码
*邮箱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密码
*确认密码
修改密码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