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处 合作共赢—— 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
发布时间:2022-03-01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报》在上海锦江小礼堂发表。
2022年2月22日,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美国学会共同举办的“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及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和采访。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吴心伯
会议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吴心伯主持。吴心伯表示,50年前的这个星期,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中国之行,在访问结束之际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作为外交史上的一份经典之作,《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提供了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指南,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一直指导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今天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汉民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汉民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到会并致欢迎词。周汉民表示,今天我们聚在此地,就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持续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下的中美关系,可用三句话概括: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未来应该更多地用和平手段解决诸多争议。中美关系不仅具有世界意义,还具有时代意义,我们既要坚持原则,保持定力,也要主动作为,付出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正能量。周汉民表示其有三个观感:首先,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当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改变了世界。当下,中美两国发展都处在关键时刻,世界面临纷繁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使命。中美两国负有特殊的责任,需要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审时度势,登高望远,增信释疑,来推动双边关系。其二,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坚韧不拔、久久为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众志成城的努力。中美人民的友谊始终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汇聚各方力量,为中美交流互动搭建桥梁,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了解和理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
王为松在致辞中联系自己的出版经历,强调了中美关系发展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这样才能避免、减少误解和误判。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老市长汪道涵亲自主导的东方编译丛书,系统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由美国专家撰写的有关著作,对我们了解美国的学者、战略家在想什么、在说什么起了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去年习主席在和拜登举行的视频会议上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相互尊重才能共处和合作,要相互尊重就首先要相互了解。尊重基础上的了解,才是深切的了解,了解之后的尊重是真的尊重。只有深入的了解,才会有相隔22年跨越辽阔的太平洋的握手。也只有深入的相互了解,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太平洋其实足够大,大到能够容下中美两个大国。上海曾经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流对话中富有重大使命。因此,上海社联愿意为社科类专家做好服务工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加深中美关系的协同研究传递建设性的声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徐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徐步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杨洁勉发表了主旨演讲。徐步表示,《上海公报》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关键就是承认彼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和平共处,目的是要谋求实现中美互利的合作,致力于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5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深刻理解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更需要把中美关系最初得以转圜的那样一段经历作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财富继承下来,从中汲取超越分歧,寻找共同利益的智慧与勇气。中美关系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几点启示:第一,必须要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第二,必须抵制“脱钩”,超越分歧,消除隔阂,累积互信,排除干扰,聚焦合作。第三,必须摒弃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纷争,致力于文明交流和互学互鉴。第四,必须加强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筑牢民意基础。第五,必须牢记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